2018年12月2日下午14:30,南京大学哲学系(宗教学系)博士生导师
杨维中
教授应邀在人文楼A255会议室进行了题为“
唯
识观的现代意义”的学术讲座。哲学系部分教授,相关专业研究生、本科生认真聆听了此次讲座。讲座由南昌大学哲学系主任习细平副教授主持。
杨维中教授由佛学的推广普世切入,从高校佛教教育引入佛学研究的四个方面,分别是语文学(梵文、藏文)、文献学、历史学、哲学,杨教授认为佛学的研究和构建,需从这四方面着手,单科独进的去研究佛学,容易陷入本身的学科角度出发去看待佛学,有失偏颇。
接下来杨教授对唯识观的历史进行阐述,对其概念作出解释,“唯识观法”其实是“转识成智”的一个方法,唯识宗思想体系的基本命题是“万法唯识”
、“唯识无境”。而整个“识”,包含着“心”,并且对唯识观的“心”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做了三个方面的解读,一、“心”的底层――阿赖耶识;二、贯通“心”的桥梁――末那识;三、“心”的表层――“前六识”。
与此同时,杨教授还引入了弗洛伊德对于心理层次潜意识、前意识与意识的划分,形象地向我们解释了唯识观中“心”的三个层次。尔后
,杨教授为了更细致的论证“唯识无境”,详细讲解了唯识宗在“三能变”基础上建立的四分说(相分、见分、自证分、证自证分),唯识学强调的是,人们对于世界万事万物的认识仅仅是能够进入其视阈的那一部分,唯识学并不否定“对象”的“客观性”,而是承认奠定于“对象本身”之上的“境”的“假有”属性。然后杨教授以“唯识无境”的道理来解释“幸福”的问题,“幸福”其实是一种个人心理体验,生活情境积存在心中的感受,如能很好的运用唯识学去处理这些问题,明白自己的“境”,都是“心”的投射,剔除主观的参与程度,可以达到“心无挂碍”。
最后,杨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,大家被杨维中教授丰厚的学养、深邃的思想、严谨的论证、清晰的思路、准确的表述深深折服。此次讲座是哲学系60周年庆系列讲座之一,由社会科学处、江右哲学研究中心、人文学院哲学系共同举办。